浏览量:

战地6刚刚正式发售:回来了,都回来了

谷玟熹 · 2025.10.11

这次能大爆

图片



2025进入100天倒计时,各大FPS老牌厂商打得愈发激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刚刚发售的《战地6》。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战地》系列多年的竞争对手,动视官方在几天前宣布系列最新作《使命召唤:黑色行动6》即将在10月10日0点开启为期一周的免费试玩。这一发针对《战地》的精准狙击无疑能够看出动视在《使命召唤》新作发售前夕争夺用户的意图同时从侧面证明了这一作《战地》对于EA的战略意义。


图片

朴实无华的商战


在昨晚解禁的评分中,M站媒体评分《战地6》来到了84分,对比《战地2042》堪称惨烈的68分,可以说这一作已经暂时从前作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继2021年《战地2042》失利后,玩家纷纷质疑重组后的新DICE能否重现当年《战地》系列的光辉官方无疑感受到了这一信任危机,《战地6》项目组通过DICE、Motive等四家王牌工作室成员共同开发,更在发售前两个月开启Beta测试,提前感受了一把市场。仅从预购销量来看,玩家这次是相对认可的


那么,《战地6》能否重回欧美老牌FPS第一宝座?在游戏正式发售,我们想从本作的玩法感受入手,综合对比前作,最后站在整个FPS赛道,来简单聊聊这个问题。


玩法、节奏与战场的全面回归


与前作相比,《战地6》的总体改动可以用“回归经典,优化体验”来概括。游戏在背景、规模、节奏和系统等多个层面,都在向备受赞誉的《战地3》《战地4》等经典作品靠拢。


在背景设定上,《战地6》将时间线设定在2027年,延续了《战地3》《战地4》广受好评的现代战争背景,抛弃了《战地2042》所采用的近未来科幻题材。这意味着玩家将重新使用熟悉的制式装备,回归那种写实且富有沉浸感的战场氛围,钩爪、喷气背包等非常规装备被移除,医疗兵也再次拿起了经典的除颤器。


具体到地图,除《战地3》经典地图“火焰风暴行动”回归外,其余游戏地图均取材自现实世界地标。这也大大加强了游戏的代入感,再加上《战地6》继承了前作一贯优秀的破坏效果,穿梭在枪林弹雨坦克横行的曼哈顿大桥下,配合着墙倒屋塌的场面与不绝于耳的枪声,简直是“美国末日”再一次在游戏中上演。


图片

太美丽了曼哈顿大桥


此外,本作新增的动觉战斗系统”(Kinesthetic Combat System)为战场带来了更真实且多样的战术选择。侧身探头为侦察和对枪增加了新的维度,能够让玩家不再在探头观察时被狙击手一枪爆头;战术翻滚则不仅降低了摔落伤害,还提供了紧急规避火力的机动方式我尤其喜欢新增的“拖拽救援”,允许玩家将倒地的队友拖拽到至安全区域再施救这大大降低了医疗兵在枪林弹雨中一边扎人一边被打成筛子的风险,同时在逻辑上也更符合真实战场的设定。


图片

Nice大夫


在玩法上,最大的改动则是将《战地2042》的128人战场改回了64人对战,相应的,战场地图的设计也更侧重于紧凑感与结构引导。从玩法体验上来说,64人的规模更有利于富有深度的战术布置,更紧凑的地图也能有效减少战场的空旷感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遭遇战和交火几率对比前作有了不小提升,跑路时间大大缩短,给人的体验也更加刺激。


图片

图片


游戏一共有八种模式,根据不同类型可以分为全面战场(大规模)和近距离作战(小规模)。其中,征服模式和突破模式属于典型的大规模全面战场而像抢攻这样的巷战地图,则为16v16的小规模近距离交战设计,节奏更快,单局时间更短,非常适合玩家进入大战场前的热身。


武器方面,《战地6》的TTK大概称得上是系列史上最短的一代,这使得遭遇战通常在几秒钟内就能决出胜负而在武器手感上,《战地6》大体上延续了《2042》的武器手感,内测时更是针对自动武器的后坐力进行了全面重制。不过,这也暴露了《战地》系列一贯以来的一大问题,即枪械强度不平衡。


例如经常作为突击兵副武器的霰弹枪M87A1,在中距离依然能够一枪爆头,甚至已经超过了冲锋枪的优势距离作为初始武器的M433更是成了内测时人手一把的武器。基于此,正式版中的枪械数值确实是一个值得担忧的点。


图片


在吸取了《战地2042》的教训后,本作在角色设置上回归了经典的四大兵种系统:突击兵、工程兵、支援兵和侦察兵。每个兵种都拥有独特的装备并承担明确的战场职责,例如支援兵负责提供治疗与弹药补给,而工程兵则专注于对抗和维修载具。值得一提的是,本作并未恢复传统的武器限制,而是延续了《2042》所有兵种可以使用任意武器的设定。为了鼓励玩家选择符合兵种定位的武器,游戏引入了“职业特色机制”,例如突击兵在使用突击步枪时会获得开镜速度加成。但在实际体验中,此类加成对各兵种的差异影响极小,再结合之前提到的平衡性问题,在正式版的战场上很可能会出现人手一把强势武器的情况。


本作在部分地图开放了载具选项,不过对于新手玩家来说,选择驾驶地面或者空中载具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方面,载具复杂的操作方式、复杂的战场地形让新手玩家难以上手,开翻坦克或者开进战壕那都是家常便饭另一方面,由于本作几乎将所有的载具修复和反载的能力都集中在了工程兵上,载具的生存环境在本作中较为恶劣,地面载具能否生存更依赖于双方工程兵的博弈。至于空中载具更是露头就秒,在尝试了几次后我选择直接放弃——本作中的毒刺有着超远的锁定距离,工程兵也无法远距离修复,因此空中载具在本作中的压制力被大大削弱。不过,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一名好的载具驾驶员也许能够决定战场的成败,这也是载具在《战地》系列的魅力所在。


图片


最后,落到作为一名玩家本身,大战场的魅力就在于没有一般FPS竞技游戏排位赛的压力,而更多的是与队友的默契配合与专注于战斗的享受。而这一点,《战地6》“回归”的策略确实让我找回了与朋友一起并肩作战单纯打枪的快乐。


从《2042》的教训到长线运营的挑战


纵观《战地》系列历史,《战地2042》的失败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教训。游戏贸然更改核心玩法,如取消经典兵种、推行备受争议的“专家”系统,以及将玩家数量提升至128人却未能提供与之匹配的地图设计。这些都导致战场空旷且节奏混乱,让老玩家感到无所适从。再加上,游戏在几乎所有平台上都存在严重的优化问题引入过多Bot,严重削弱了《战地》系列引以为傲的多人对战乐趣。我们能观察到,游戏在Steam平台遭遇大量差评,被不少玩家称为“系列史上最令人失望的一作”,严重消耗了玩家社区的信任。


图片


正因如此,《战地6》所展现出的,正是一种与《2042》激进创新进行全面切割的决心。制作组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核心目标直指“回归经典”:从果断将人数规模回调至更利于战术展开的64人,到重建突击、侦察、支援、工程四大定位清晰的经典兵种,每一个决策都在向外界表明Battlefield Studio正致力于重新拥抱使其获得成功的核心要素,挽回因前作而流失的玩家群体。


不过,决心之下,老生常谈的问题依然存在。公测首日,服务器便因压力过大而崩溃,超20万玩家不得不面对漫长的排队时间和“EA失去连接”的提示;外挂方面,《战地6》选择继续沿用《战地2042》中自研的EA Javelin反作弊系统,并强制要求安全启动,不过开发者也坦言“无法彻底解决外挂”这也意味着在《战地6》里透视满天飞的名场面也许会再次出现。


在长线运营模式上,《战地6》选择了延续《战地2042》的赛季制,这或许标志着传统的DLC买断模式在《战地》系列已确认成为历史,转而拥抱近年来热门的GaaS模型。


那么,赛季制是更适合《战地》的选择吗?回顾《战地》的运营历程,《战地5》选择采用“战争之潮”的章节式免费更新,承诺根据历史顺序加入更多二战经典战役,旨在避免玩家社区因为付费DLC而分割。但由于其后期更新乏力,仓促加入的吃鸡模式极其粗糙,仅仅在游戏发售后的一年半,更新了六个主要章节后就于2020年夏季宣布中断,让众多花高价购入首发的玩家感到被欺骗,这也是《战地》系列走向滑坡的转折点。


图片

没有苏联的二战就在那个夏天结束了


而选择赛季制更新的《战地2042》在两年半的运营周期里一共推出了7个赛季,每个赛季通常更新一张地图,并提供普通以及高级通行证付费路线能够解锁更多外观物品。与《战地5》的高开低走不同的是,《2042》在经历了首发的灾难后逐渐通过赛季制的持续更新挽回玩家的心,而截止24年4月最后一个赛季更新后,游戏在玩家社区中的风评已经逐渐转好。


这或许可以证明《战地6》选择GaaS的正确性:一方面,面向所有玩家更新免费地图能够避免不同玩家被付费DLC分流在不同服务器的情况,另一方面,付费通行证的模式能够保证制作团队相对稳定的持续收入,从而持续修复游戏稳定性、平衡性问题,形成健康的长线模式。


综上所述,《战地6》的核心战略是通过回归经典玩法来稳固基本盘,并借助赛季制的渐进式优化来应对长期挑战。至于能否在当下的市场中杀出重围重新夺回欧美第一FPS的宝座,还要看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在多元化竞争的FPS市场中捍卫王座


当《战地6》带着全面回归经典的姿态准备重振旗鼓时,距离上一部口碑之作《战地5》的发售已经过去了7年。它面临的已不再是过去那个蓝海市场,如今的FPS赛道竞争异常激烈,各大厂商都在试图从中分得一杯羹。


当前“大战场FPS”依然是《战地》系列的代名词,挑战者正在不断涌现。在国内市场,《三角洲行动》凭借“全面战场”模式,已成功吸引了大量寻求大规模对战体验的玩家。尽管《三角洲》的大战场模式在武器平衡、画面表现上依然与《战地》有较大差距,甚至有玩家戏称《战地》为其“最严厉的父亲”,不过依托于后者庞大的用户基础,在国内的“大战场”赛道上《战地6》或许依然难以称霸。除此之外,《战术小队》《人间地狱》等游戏虽然在用户数上来说较为小众,但依然能够稳定吸引一批喜爱硬核射击与大战场玩法的玩家。


作为老牌射击IP的另一大巨头,《使命召唤》系列同样在积极探索变革。去年《使命召唤:黑色行动6》在战役模式中大胆加入了多分支叙事和潜行要素,其单人战役被评价为系列“重新拾回了往日的辉煌”,并引入了可供玩家自由探索并选择任务完成顺序的开放式战斗区域。然而,该作在Steam平台的好评率随后出现了显著下滑,差评大多来自于游戏内反作弊系统以及匹配系统挑战


事实上,这两大欧美老牌射击IP的竞争已超越游戏本身,延伸至平台阵营的对抗。随着《使命召唤》系列因动视暴雪被微软收购而“回归Xbox阵营”,合作伙伴索尼迅速调整策略,转而重金在全球市场宣发《战地6》。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今年FPS巨头对决背后,也是微软与索尼在主机平台领域的一次正面交锋。


图片


传统大战场赛道竞争外,FPS赛道可谓战火密布。日益细分的赛道让玩家们的选择空前丰富,也让厂商们对用户的争夺愈发激烈。


在经过长达四年的EA测试后,备受期待的《逃离塔科夫》将于11月15日正式上线这款以极致拟真和高风险对战闻名的硬核射击游戏,玩法与《战地》截然不同,但都在争夺同一批对深度体验有要求的核心玩家。游戏独特的物资收集、改装系统和紧张刺激的撤离机制,已经培养了一批忠实拥趸。


图片


至于PvE射击赛道,市场终于迎来了一批重量级选手。典型如Bungie授权、网易研发的《命运:群星》。游戏将于10月16日正式上线国服,大体延续了《命运》IP的经典玩法,在玩法、商业化以及手游化适配等上都进行了新的尝试。海外市场,Embark Studios的PvPvE新作《Arc Raiders》即将于10月30日正式上线游戏设定在末日之后,玩家化身Raider在末世中获取资源、相互竞争以获得求生之道。这些游戏各自瞄准了射击MMO、PVPVE等细分赛道,试图瓜分着玩家剩余的时间和注意力。


回到《战地6》本身,游戏展现的“回归经典”策略,确实是稳定核心社区的必要之举。考虑到,当前FPS市场日益多元化,仅仅守住基本盘似乎还远远不够。它需要在保持系列特色的同时,证明自己能够适应现代玩家的游戏习惯;需要在提供深度战术体验的同时,不吓跑追求爽快感的轻度玩家;更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图片


今天,《战地6》上线发售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游戏能否在“泥沙俱下”的FPS红海中真正捍卫自己的“大战场”霸主地位,还需要制作组在后续的内容更新、平衡调整和社区运营上付出更多努力。


毕竟,对于所有热爱这个系列的玩家而言,他们期待的不仅是一次熟悉的“噔噔噔噔 噔噔”,更是一个能够持续带来惊喜与感动的现代战场。

󰅄0 0 0

11篇资讯

谷玟熹

最新资讯

本文系作者谷玟熹授权竞核发表,并经竞核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想和千万竞核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