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电子布洛芬?
顾名思义,电子布洛芬是药物布洛芬的赛博替代品,“疗效”基本一样,但是作用于精神上,指的是能够帮助人们宣泄情绪、缓解痛苦的数字媒介。
它可以是目前热映的电影电视剧,也可以是某个拆盲盒直播间、某档陪伴人通勤的播客节目、某款游戏。
比如,最近成为Chiikawa铁粉的朋友小A,一边和我怒骂Chiikawa手游是换皮小游戏,一边每天见缝插针打开游戏挂机刷等级;
清明假期也在推论文模型的朋友小B,平时的解压方式是看《飞机大厨》等时间管理类游戏的催眠音效直播间。
年轻人爱把这种娱乐方式称呼为电子布洛芬,以此区别于正儿八经的长期爱好。从名字就能看出来,电子布洛芬更像是碎片化娱乐时代的产物,即时而不根治,满足的是浅层的情绪需求,对更深层次的精神荒芜束手无策。
那么,这样的电子布洛芬为什么能受到年轻人、年轻玩家的追捧?还得从电子布洛芬能治什么、能满足的即时情绪需求说起。
电子布洛芬治什么?
就身边朋友来讲,电子布洛芬确实拿捏了年轻人的情绪议题,既让人自内而外得到治愈,又能用无害的方式处理心中的苦闷。
在上面说到的例子里,朋友本人和我都很难将上述娱乐方式/游戏称之为爱好,但我们又确实喜欢这种没什么实际意义、填满碎片时间的娱乐方式,这种“消遣以上爱好未满”的感觉差不多就是电子布洛芬的地位了。
结合社区观察与身边玩家的意见,笔者将电子布洛芬的疗效大致分成了四类。尽管电子布洛芬的最终目标毫无疑问都是让自己感到心情舒畅,但是在达成方式上,可以分为内部与外部两类对象,以及宣泄负面情绪和获得正面情绪两种形式。
先说电子布洛芬带来的正面情绪,尽管笔者在这张图里将其分成了两类,但在实际生活中,获得正面情绪后,治愈自我和原谅世界通常是分不开的,被治愈以后,我们自然而然地会觉得整个世界都顺眼了。
有人发起过“如果叫你在一款游戏里生活,选哪款”的讨论,评论区高赞当选的前三名游戏分别是《星露谷物语》《动物森友会》《我的世界》。
三款游戏都有统一的特点,就是都在模拟电子桃花源,让人从游戏里看到理想的人生,看到一种没有什么经济压力和人际关系困扰的休闲生活,反正只要勤勤恳恳钓鱼种田/卖大头菜/附魔下矿洞,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这样专攻治愈的电子布洛芬游戏几乎和各类模拟经营游戏完全重叠,《桃源深处有人家》凭借治愈初心在这个赛道上屹立不倒,去年爆火的“3A大作”《沙威玛传奇》俨然《飞机大厨》翻版,但实实在在霸占了好几天游戏榜榜首。
直到今天,我还会在休息的时候打开类似《沙威玛传奇》的时间管理类模拟经营游戏,作为快餐店店主,在有限的时间里,疯狂煎肉饼组装汉堡倒可乐,最后看着关卡三星评价和逐渐多起来的金币沾沾自喜。
这些虚拟货币和三星评价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助力吗?
没有,但是我很开心。
不同于Reddit游戏板块里热议的“改变自己人生的游戏”,作为电子布洛芬的游戏往往不是什么3A大作,也不需要玩家专门腾出大于三小时的空闲时间才能启动游戏。
它们提供的正面情绪反馈不足以改变谁的人生,只能让人觉得“哦,这还挺有意思的/挺可爱的”,心情一好,就能短暂原谅这个世界。
自嘲解压,电子布洛芬疗效之二
现在,我们再看上面那张图的第二象限:通过自嘲宣泄负面情绪。
这种情况多以玩梗形式出现,并不是真的自我贬低,只是对自己低能量现状的一种无奈。在年轻人群体里火起来的“低能量老鼠人的一天”vlog、“美叽和大鼠”表情包,就是这种情况的体现。
这类自称为“老鼠人”并拍摄一日vlog的风气应该是从英区留子刮起来的,在这种vlog里,他们以床为活动轨迹中心,必须到整点才会进行下一步活动,生存需求似乎被压到最低,实在该补充能量了就吃点白人饭。
最重要的就是没有太阳的生存环境,因为英国冬天阴雨连绵,基本见不到太阳,这也是“老鼠人”这个词的产生原因,英区留子们自嘲好像生活在阴暗下水道。
这种vlog一开始只在小圈层流行,但很快引起了更多年轻人的共鸣,不少人躺在床上刷着视频就“确诊为低能量老鼠人”,也乐于称呼自己是“老鼠人”。
你可能会问,这都“确诊”患病了,那这种自嘲还能算电子布洛芬吗?算的,朋友,因为确实有人从这种群体性的自嘲里获得了安慰和认同。
低能量生活不是电子布洛芬,一起自称“低能量老鼠人”并乐于观看其他人的“低能量生活vlog”才是年轻人的电子布洛芬,是一种苦中作乐,也是这个群体对快节奏高压力社会的柔性抵抗。
自嘲梗能算作电子布洛芬,那么同为网络meme的发疯梗当然也能算作电子布洛芬了。
通过发疯宣泄负面情绪这种说法乍一看有些危险,但请放心,电子布洛芬及其使用者不会伤害他人。负起这方面功能的电子布洛芬通常是让人解放天性,进而释放压力。
这种电子布洛芬一般和竞技领域无关,因为对抗性运动的专业门槛太高,多人排位也很可能只有增压效果,相比之下,单机游戏会是更好选择。
翻红的《蔷薇与椿》就是走的这个套路,这是一款2007年发行的Flash游戏,游戏设定是贵族淑女们需要互相扇巴掌对决,玩家通过抽耳光的形式打败阻挡在自己面前的对手。
在登陆Switch平台以前,这个游戏的存在感很低,仅存在于童年回忆4399、7k7k里小游戏的边角位置,但是登陆Switch平台之后,玩家们可以通过挥动Joy-con手柄实现上手扇耳光,flash点击游戏秒变体感游戏,不少玩家都给出五星好评:“扇得很爽”。
确实很爽,相信哪怕是“低能量老鼠人”也会爱上这款游戏。
事实上,尽管笔者将电子布洛芬的疗效分为了四类,但是在实际生活里,这四种疗效完全有可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一个人的Switch上可能既有扇巴掌游戏《蔷薇与椿》,也有《动物森友会》,这个人完全有可能还住在没什么太阳的地方,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确诊“低能量老鼠人”,但转身在玩《我的世界》的时候品尝到当造物主的感觉。
情绪也是流动的,同一种电子布洛芬带来的疗效因人而异。比如Chiikawa是众所周知的反乌托邦萌系IP,凭借可爱出圈,但是一位朋友表示,喜欢Chiikawa中角色的原因如下:
从社区发言和身边其他朋友的回答来看,这种情况不会是个例。
电子布洛芬缘何流行
说了这么多电子布洛芬的疗效,那么这种治疗即时情绪、以个体为作用对象的情绪解药为什么会流行,应该呼之欲出了。
电子布洛芬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自己感到心情愉悦,即便是对外部宣泄负面情绪或是原谅世界,本质都是作用于个人心理层面的行为,既不会影响外部世界,也不会影响自己的工作生活。
这种个性化的情绪又能够引起年轻人的群体共鸣,尽管人与人之间被触动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是都能在抽象成一个整体的、模糊的“电子布洛芬”下获得安慰。
就像同样自嘲是“低能量老鼠人”,由于纬度太高所以冬天时见不到太阳的人,不愿意拉开厚重窗帘晒不到太阳的人,卧室采光不好窗户太小看不到太阳的人,大概都是出于不同的原因自嘲。
但这个梗能连接起所有不同情形下的网友,让我们在不至于太侵入彼此私人空间的情况下,成为“赛博搭子”。把上面“阴暗老鼠人”的梗换成其他IP、游戏、播客等等,也都行得通。
电子布洛芬这类娱乐方式能流行起来当然也有其现实因素。对比其他娱乐方式,电子布洛芬可以说成本低效果好,是绝佳的性价比之选。
当然,价格成本可能因人而异,但在时间和精力成本上,电子布洛芬完胜其他娱乐方式。被年轻玩家们奉之为电子布洛芬的游戏绝大部分都是单机可存档游戏,或是节奏较为休闲的模拟游戏。
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和时间就能享受到情绪价值,是电子布洛芬能够流行的根本原因。就和它的词根作用一样,年轻人们、年轻玩家们成为了自己的医生,在互联网上挑选着自己的电子布洛芬,对症下药,治疗自己的情绪阵痛和精神高烧。
电子布洛芬的流行是一种文化现象吗?
我觉得是,但更像是和“文化体力”告急一同亮起的红灯。
“文化体力”指的是我们在工作之余开展文化休闲活动所需的精力,这一概念在2023年被提出,当时《花束般的恋爱》被传要翻拍中国版,网友的观后感再度引发讨论,让人们开始审视自己的文化体力。
一时之间,全国各地版《花束的恋爱》剧本梗概被创作出来,彼时作为对比项的游戏还是《王者荣耀》和《金铲铲之战》,如果今年再有人仿写这样的剧本,被当成典型例子的可能是更休闲、更轻松、更加不需要花费文化体力的游戏了吧。
(图源网络)
但这是把电子布洛芬当成消遣方式的年轻人的错吗,还是电子布洛芬的错?
或许就像电影结局一样,等年轻人不再年轻,迈入这一代人的三十岁的时候,回头再看,说不定就可以得出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