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鹰角旗下游戏《明日方舟》预告了一位新干员“Mon3tr”。该干员在设定中为人气角色“凯尔希”的“脊椎”,在以前的游戏剧情内一直以怪物形象示人,而在最新的立绘中M3是偏向凯尔希样貌的人形少女。 立绘一出,评论区里立刻吵翻了。有人不接受原本的人外角色拥有人形拟态,而有人则认为此番言论是人外控们的审美霸凌。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外控如此抵触人形呢? “人外”一词包含甚广,几乎可以代指一切“非人”的生物或事物。由此可推,“人外控”便是“喜欢的对象脱离了人类范畴”。或许有人对这一词稍感陌生,但很可能已经在各种ACGN作品内,接触过人外元素了。 且游戏和动漫中的人外角色频频出圈,原本小众的圈层出现扩大趋势。根据七麦数据显示,《重返未来:1999》周年庆卡池推出的人外角色露西,直接助力游戏登上当日IOS游戏畅销榜第5位,且该角色的抽取数保持在所有角色前列。 《明日方舟》里的具有龙属性的人气角色“老鲤”在当年春节推出后,同样助推游戏登上畅销榜前10。 《绝区零》里浑身毛茸茸的冯·莱卡恩也属于人外角色之一(福瑞在本文内归属人外的子类)。
有人曾对这一超出常理的喜好提出质疑,不太理解为什么会有群体喜欢非人类。但对人外控而言,不同程度的“非人”感恰好戳中了他们的审美点。
毕竟,那可是人外啊。
质疑人外,理解人外,“成为”人外 在人外元素被广泛讨论之前,大部分人只是暗自把喜好放在心里,所以在找到同好之后,有人不禁发出以下感慨: (来自一UP主讲述人外喜好视频下的评论区) 得益于便利的网络,有人很不好意思地承认启蒙自己的是小时候看的迪士尼电影,从此对毛茸茸且会说话的动物失去了抵抗力。也有人直言,是从喜欢上特摄片里的皮套时“确诊”为人外控的,对脱了皮套的人类演员反而失去了兴趣。更有人大方承认,自己的人外启蒙是瘦长鬼影——一个欧美都市传说。 以上人外依然保有拟人的身体,或五官轮廓尚且没有脱离大部分人所熟知的范围。但一些资深“人外控”已经步入了更高的领域,他们更喜欢具有克系元素的人外,包括但不限于机械体、异种体等常人看来是异常、恐怖乃至可能生理不适、从而导致精神污染的生物或事物。 (《重返未来1999》中的APPLe则是大部分人较为接受的非人外貌) 而对人外各种子类的划分则众说纷纭,并且还在不断细化中。 (据说分类不止于此) 杂食向的人外控们常常展现出惊人的包容性,对各种人外元素秉持着来者不拒的接纳态度,哪怕是和人外恋爱也能乐在其中。 曾引发争议的小众恋爱游戏《文字化化》里的攻略角色,就是属性各异的人外。而这款游戏在仅有demo时,就已在Steam上获得了1500多条评论,到目前依然有96%的好评率,成功印证了人外题材特有的市场潜力。 对不同人外元素的接受程度往往存在差异,有人只接受完全脱离人类形态的人外,而对另一部分人而言,有“人样”的人外已经是可以接受的极限了,但对“人样”的判定标准也因人而异。朋友曾表示她喜欢的人外至少得是拟人的,直到她提供了在《博德之门3》中喜欢的角色以及所主控的角色,笔者才惊觉这种认知标准比想象中更具弹性。 (左图为游戏角色,右图为主控角色) 从“噫,什么怪东西”到“好怪,再看一眼”,再到“真香”,许多人外控都走过这么一趟心路历程。当然也有人直接一步到位,完成了心态上的超越。就如同《迷宫饭》里怪物狂热爱好者莱欧斯一样,不仅迷恋所有非人存在,还想亲自体验成为这种存在。 不过,都在游戏世界里体验第二人生了,不做人似乎也不过分。 非专业的人外控溯源 任何喜好都不是没有来源的,基本都能从人类历史中找到相似的事例,种种审美取向皆有心理原型,对“人外”的喜好也应是如此。那么,古人没有方便形成小众圈层的网络,难道也有人外控吗?当提出这个疑惑时,同事推荐了《聊斋志异》这本书,建议笔者好好研读。 尽管《聊斋志异》类的古代文学更多是在借人与非人的故事来揭露封建制度的压迫以及反抗礼教的束缚,但单从故事本身看,妖、鬼,狐等角色的确同属人外,跨越种族、突破伦理约束的理想性特质,呼应了当代部分人外控们追求“禁忌美感”的心理。即使产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背德感,也总是克制不住被这些迷人又危险的角色吸引。 (《明日方舟》中具有狐狸属性的红云) 再往前追溯,许多文明的起源故事中,都有非人祖先崇拜现象,这种现象有时会演化为某个部落或民族的图腾。比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感生神话,再比如突厥族阿史那氏诞生于狼的传说。虽然这些起源故事更多为其背后的象征意义服务,但其中人类对某些特性的崇拜依然流传下来。 这似乎来自于人生存的本能。在原始社会中,已经学会思考的人类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自然而然地开始羡慕在他们眼中更适应自然的动物们,羡慕鸟有双翼能翱翔于天空,羡慕狼有利爪能撕碎其猎物……人类在保留自身物种特征的同时,通过原始想象融合了其他生物的优势。 例如古埃及神话中象征家庭的女神贝斯特,就是如此,从欣赏人外的审美看(没有亵渎的意思),这也属于是人身猫头的“异头”之一了。 再大胆猜测一下,若是像许多幻想作品那般,工业时代的齿轮空降于过去社会,或许流传到现在的起源故事里,携带一定“精密”和“永恒”属性的机械体也能有一席之地。 (或许会类似《战锤》中的机械神教) 随着生存压力减轻,狂热的崇拜逐渐降为较轻一级的喜爱,但对某些特性的追求似乎依然潜伏在基因中,等待一个契机来唤醒。这种追求转化为更为隐性的审美消费,而现代社会正好提供了适合的载体,从而诞生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人外文化。 人外与人,双向奔赴 到目前为止,人外依然是人们的想象物,仅存在于幻想层面(喜欢纯粹无生命实体的人外控涉及另一种复杂情况,暂不纳入讨论)。有人单纯迷恋视觉上的人外元素,或是喜欢帅气美丽,或是喜欢怪诞猎奇。只要戳中了审美点,触发了感官愉悦,对再“邪门”的人外都能“一见钟情”。 而人外所具备的反差感也是人外控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凶猛的狼温柔体贴,温顺的鹿狡猾心机,肆意的恶魔最谨慎,不近人情的机器最深情。就像人们都爱戏剧冲突一样,突破常规认知的反差属性对碰后,总能创造惹人联想的新刺激。 此外,由于整个世界时常像个规则怪谈,各种规则体系既是保护也是束缚,在基因中蠢蠢欲动的真实自我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那些不在乎社会规训只遵循本真性情的人外们,恰好能为释放潜在欲望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的窗口,一种另类的“规则豁免权”。 本就不属于人类社会的他们,自然也不会对人类有种种道德和规矩的要求。人们既渴望逃离社会,又难以彻底割舍社会约束的“拧巴”心理在人外身上得到了极大满足。 如果说视觉享受和反差感是人类就能提供的话,那么这一点可能只有人外才能做到。 更何况,有些人外身上往往显露出当下“人类社会”中略显稀缺的人格魅力,患得患失的人能拥有“安全感”、完美主义者可以享受“秩序”,付出型人格能被同等的“奉献”回馈。而列举的这三点,分别能对应人外中的部分人工智能塑、虫塑和人鱼塑(仅为举例,其他人外也可对号入座。)。 人外控们所喜欢的不是那具空壳,而是里面柔软的、能治愈人心的内核,这些内核超越了人性局限,并能包容下某些被社会“驱逐”的特质。 好消息是,不管是想和人外交朋友,还是想发展进一步的关系,如果你的人外喜欢你,那么TA也同样是个“人”外控,可以称得上另一种形式的双向奔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