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小红书的时候,误连平行世界网络,发现《无限暖暖》和《燕云十六声》的NPC们偷偷发帖蛐蛐粉头发搭配师和神仙渡少东家。
一开始,这些帖子看得我一头雾水,点进主页才发现,原来是这些游戏的玩家们在语C啊!
这些类似角色扮演bot的账号由玩家们自发建立,大多用NPC第一人称口吻投稿,或是对游戏主角做出评价,或是用想象补全游戏世界细节,评论区中也都默认用游戏角色口吻回复。
现实世界就这样短暂地和游戏世界连接起来了。
欢迎来到神仙渡
《燕云十六声》凭借游戏内的丰富剧情和活人味儿NPC,快速吸引了一群精通语C的玩家。这些玩家们素不相识,但默契地在bot底下进行角色扮演,他们有时候是清河居民,有时候是企图掩盖身份为自己行为辩解的少东家,有时候是剧情里没提过,但和游戏世界观十分契合的不知名角色。
Bot里的帖子虽然都是以角色口吻写的,每篇帖子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粗看下来,大致能分为三类:嗑CP的、重现剧情的、曝光少东家抽象行为的。
“卿须怜我”的信件文案一出,寒姨和褚清泉的往事勾起玩家兴趣,Bot里就有人假装天不收阴阳褚清泉;
根据游戏剧情,玩家到开封后要去找寒姨,bot里又有人用NPC口吻呼唤寒姨赶紧出来管小孩儿,还有九流门门派成员,在游戏里骗人,在游戏外还骗人;
最多的还是从NPC视角看少东家的,比如,少东家喜欢进别人家里翻宝箱,少东家走路上莫名其妙就上去踹人,还有人投诉说少东家房子是违章建筑,因为建得实在太华丽。
类似的用户生态也在其他重剧情的游戏里出现过,但多是因为游戏中有类似角色扮演bot的论坛功能。比如,无限流设定的乙游《世界之外》在游戏内开启了玩家论坛,游戏外的小红书上,就有人用NPC视角八卦“玩家X”的主角待遇。
米哈游《绝区零》里有用来接委托的论坛“绳网”,在游戏外,也有人致力于复刻“绳网”,在现成社媒上扮演不知名绳网用户已经是基本操作,用Github还原的“绳网”才是“绳匠”真正的秘密基地。
不太容易考证这种“玩家扮演NPC吐槽玩家扮演角色”的玩法是哪家游戏先发起的,但能看到,这样玩梗式的UGC内容平等地出现在每一款重剧情、以年轻玩家为受众的游戏里。
这些类似NPC吐槽的表现形式相当于将长线、深度的剧情做了碎片化处理,把长篇累牍的宏大剧情拆分为NPC眼里的日常生活,提炼出其中最有“爆点”,最能以小见大的信息,再用符合社媒平台的方式进行传播。
从点赞评论等数据看,这种用户生态总体来讲还属于小众现象,是忠实玩家内部圈层的自娱自乐,但已经显现出壮大趋势。
就拿上述提到的几个游戏来说,较早公测的《世界之外》《绝区零》还没形成社媒上的bot账号,24年底公测的《燕云十六声》就已经有了专门的bot账号将这些玩家聚集起来。
奇迹大陆也欢迎你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想问了,《无限暖暖》不也是24年上线、剧情文本量大、受众玩家年轻化的游戏吗,这款游戏没有角色扮演bot吗?
有的,但之所以将《无限暖暖》相关的角色扮演bot里拿出来讲,是因为这个bot里的内容有些独特。这款游戏的玩家在扮演NPC的时候,较少从剧情方向进行投稿,更喜欢花式告白主人公暖暖。
在角色扮演bot里,暖暖成为奇迹大陆的大冰,她是最强搭配师,奇迹大陆救世主,花愿镇搭配新星,屋顶漂浮优秀选手,著名开宝箱专家,还是受卡尔玛托委托,前来帮助洞察者,失落搭配画的寻找者,神秘入口的探索家乔娅的救星。
被救了的单品灵和花愿镇居民告白暖暖还算有点道理,不过,玩家对暖暖的爱不止于此,bot里甚至有人用魔气怪口吻搞抽象:
当然,除了超量的告白文案,bot里还是有一些游戏内容彩蛋的。众所周知,《无限暖暖》的主要玩法是平台跳跃,每天上线就是收集材料做衣服。在花愿镇地图里,跳上居民房顶拿噗灵和奇想星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作为制衣材料的日光果因为数量较少要刷好几天才能达成收集要求。
于是,在bot里就能看到,花愿镇居民疑惑屋顶怎么每天都哒哒响,有人呼吁奇迹大陆加快种植日光树,把树上生产的日光果星光果月光果价格打下来。
在《无限暖暖》用户自发组建的角色扮演Bot里,虽然也有一些游戏内容相关的投稿,但更多的玩家选择从NPC视角来看暖暖,用第三视角的补充描述让这个人物变得更加鲜活。
Bot里的玩家们认识的不止是《无限暖暖》里的暖暖,是从12年到现在的暖暖。从跟姐姐一起环游世界,到一次又一次拯救奇迹大陆,和暖暖有关的世界在变大,玩家对暖暖的喜爱也在与日俱增。
一定程度上,这种对游戏主人公的喜爱会转化成对游戏IP的黏性,《无限暖暖》相关的角色扮演bot或许是这种转化的表现之一。
角色扮演bot,游戏在现实的延伸
《燕云十六声》和《无限暖暖》在小红书上建立的相关bot在内容上虽然各有侧重,但本质其实都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说这些不同bot都是语C选手和玩家的交集,只是分属于不同游戏的子集。也可以说,角色扮演bot的实质其实是自发聚集与形成的小型玩家社群,和同好QQ群、游戏专属论坛性质差不多。
但角色扮演bot的突出特质就在其角色扮演/语C上。和论坛或者QQ群不同,这些bot的娱乐观赏性要更强,所发帖子更具传播价值,或许能被当成一种不知道该如何细分的二创行为。
游戏里要过春节活动了,这类bot的投稿就会跟进版本内容。《无限暖暖》春节期间能去地图上踩鞭炮玩,bot里就马上有人用NPC口吻投稿控诉粉头发搭配师把鞭炮都踩了,小孩儿没鞭炮玩儿正在大哭。
游戏里自由度高,能跟NPC互动,这类bot就会以受害人NPC口吻上来说话。《燕云十六声》被点了痒穴聊天时就会自动在句尾加上“痒死了痒死了”,随便一个状告少东家捣乱的帖子评论区里就能看到有人在“痒死了痒死了”。
一方面,透过这些投稿,bot好像成为游戏世界在社媒平台上的延伸,让玩家觉得游戏是在持续运转着的真实世界。另一方面,投稿者花心思从NPC角度发言,对游戏内容进行延伸想象和补充,其实也增加了自己投入的情感成本。
在这些游戏的角色扮演bot里,虚拟的游戏角色被玩家们赋予种种“人性化”的特质,无论是剧情里不被注意到的细节,还是可能会被忽略的NPC,抑或是本就承载了玩家喜爱的主人公,都会在这场过家家式的角色扮演里被进一步看见。
而凭借着同一游戏玩家身份聚集起来的社群也会成为活跃玩家的根据地,最先感受到游戏社区里的风向和节奏。上面提到的《燕云十六声》角色扮演bot就是一个例子,游戏目前陷入负面舆论争议,bot虽然仍旧照常接受投稿,但在每条帖子下都表明了自己立场。
刚刚萌芽的、自下而上形成的角色扮演bot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
它会成为一种常见的游戏社群模式,传播游戏内容,增强用户和游戏间的情感联结吗?还是只是暂时火一下,成为像论坛体、语C一样的季节性热点、爆款认证器?
这就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了。